一、引言
OpenAI 创始成员Andrej Karpathy 曾说过:“编码的未来是按 Tab 键自动补全”。
Cursor 的出现推动开发者角色从“编写代码”转向“引导 AI 生成正确代码”。未来编程将高度依赖 AI 自动化补全能力,开发者只需通过反复按“Tab键”即可快速生成代码。目前,Cursor、GitHub Copilot 等 AI 编程工具已能基于上下文理解生成完整代码块,显著降低手动编码工作量。例如:输入函数名前缀后按Tab键”,AI 即可自动补全整个函数逻辑。
上次已介绍 Alpha101 的理论(参考下面连接),并以这些因子为例说明量价因子的合成逻辑。
https://www.pandaai.online/community/article/100
https://www.pandaai.online/community/article/101
https://www.pandaai.online/community/article/110
本次为参考 Cursor 手册复现 Alpha101,特此分享使用 Cursor 的实现过程。
关于 Cursor 的教程随处可见,“由于Cursor,程序员即将失业……” 之类的这类标题更是满天飞。我自己看过一些人气较高的视频和中文版解析文章,却越看越迷惑。要达到完全熟练使用 Cursor 的境界,对我来说远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简单。
近日,我又观看了油管上的视频教学,还读了《用 Cursor 玩转 AI 辅助编程》一书,发现其中部分内容已经过时(比如新版本中已经移除了 composer 模式)。因此,我转而参考 Cursor 的官方最新教程 —— 目前只有官方教程能与最新版 Cursor 完全同步。大家可以参考以下链接查看官方说明,切勿参考中文说明(内容非最新版),请以英文版本为准(使用翻译工具辅助阅读)。
Cursor官方说明:
https://docs.cursor.com/welcome
综合多方资料后,我总结出了以下 Cursor AI 快速入门方法。
个人认为,Cursor AI 的核心在于通过上下文理解(如代码库分析)与 Agent 模式的合理运用(如多文件编辑、自动化任务执行)提升开发效率。以下将围绕上下文理解与编辑器(包括 Agent 功能)展开方法说明,并以复现 Alpha101 为例进行实操演示。
接下来我将按以下顺序介绍:
简单介绍Cursor主要功能
如何理解上下文为驱动
如何使用Agent(询问模式、手动模式、智能体模式)
模型怎么选择
使用Cursor复现Alpha101(三个步骤)
二、Cursor介绍和使用方法
Cursor 是一款供数百万工程师使用的 AI 代码编辑器,由一系列定制模型驱动,其代码生成能力远超全球大多数大语言模型(LLMs)。它具备多项核心功能,能够与用户的工作流无缝融合。
其核心在于 以 “Context(上下文)” 为驱动基础,依托编辑器(如 Agent 等自动化能力)构建代码开发闭环,结合大模型对代码的理解与生成能力,辅助开发者高效编程——这是多环节协同作用的结果。
本人已具备一定的Python编程经验,我认为最核心的功能是上下文与编辑器的结合,更准确地说,是 @符号
的上下文引用和 Agent 对话框的交互方式。掌握这两点已足够应对多数场景,其他进阶功能可在后续项目中按需学习。例如当前复现 Alpha101 策略,仅需这两个功能即可高效完成。
本次以复现代码为核心目标,因此省略安装方法,具体可参考官方文档或其他教程材料。
(一)、上下文(Context)
官方文档中的上下文模块包含Codebase Indexing(代码库索引)、Rules(规则)、@ Symbols(符号引用)、Ignore Files(忽略文件)、MCP(多光标编程)、Max Mode(最大模式) 等功能。我将在此介绍 Rules(规则) 和 @ Symbols(符号引用) 的使用方法。就目前而言,我认为入门时掌握这两个功能就足够了。
Rules(规则):
控制 Agent 模型使用可重用的作用域指令的行为方式。在视频教程中,常见的用法是在指令前添加类似「以中文回复」的规则前缀,用于约束 AI 生成内容的格式或语言。我自己觉得无需特殊配置即可使用。
@ Symbols(符号引用):
在 Cursor 中使用 @ 符号在聊天中引用代码、文件、文档和其他上下文的聊天记录。
特别注意:当上下文窗口即将被填满时,Cursor会自动总结对话内容,以确保模型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响应。Cursor官方建议尽量保留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,但必须省略部分非关键内容。
(二)、编辑器(Editor)
编辑器是Cursor的重点,我将简要介绍Tab、Inline Editing、Agent及其使用方法。
1、Tab & Inline edit
- Tab键确实主要用于代码补全,提供智能的多行代码建议
- Inline edit(Cmd+K/Ctrl+K)确实主要用于对指定代码部分进行特殊修改
这两个功能相辅相成,Tab更适合快速的代码补全,而Inline edit更适合需要描述性修改的场景。
2、Agent的三种主要模式对比
我们来看看 Agent 部分,它包含三种模式,各自适用不同场景:
- Ask mode 适用于探索需求、理解逻辑与规划方案
- Agent mode 用于具体实施和执行代码更改
- Manual mode 则适合进行精准的定向修改
三种模式的基本对比:
维度 | Agent Mode | Ask Mode | Manual Mode |
---|---|---|---|
控制权 | AI 主导(≥90%) | 用户主导(100%) | 用户主导(100%) |
工具权限 | 全工具访问 | 零修改权限 | 仅文件编辑 |
适用阶段 | 实施阶段 | 设计阶段 | 维护阶段 |
三种模式的用途对比:
模式 | 主要用途 | 核心优势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Ask Mode | 探索学习 | 安全的只读探索、详细解释 | 学习代码库、规划方案、获取解释 |
Manual Mode | 精确编辑 | 用户完全控制、精确执行 | 明确的定向修改、重构特定功能 |
Agent Mode | 自主实施 | 智能探索、全面实施 | 复杂功能开发、大规模代码更改 |
Ask Mode (规划) → Agent Mode (实施) → Manual Mode (定向修改)
(三)、模型怎么选?
Cursor 中的大模型也支持选择,主要有两种方式:自动选择模型(Auto 模式)和手动选择模型。
Auto 模式的特点:
- 智能选择最适合当前任务的高级模型
- 基于当前需求选择可靠性最高的模型
- 检测到输出性能下降时,会自动切换模型以解决问题
**那么何时考虑手动选择模型?**当你积累一定经验后,可在以下情况手动选择模型:
- 需要特定模型的特殊能力(如 o3 的复杂推理能力)
- 希望获得更精确的控制
- 创建自定义模式时需预设特定模型
如果手动选择模型时,核心依据如下:
-
交互风格偏好
偏好场景 推荐模型 希望掌控全局、给出明确指令 claude-4-sonnet
、gpt-4.1
希望模型主动主导任务 claude-4-opus
、gemini-2.5-pro
、o3
-
任务类型匹配
任务类型 推荐模型 定向修改 claude-4-sonnet
、gemini-2.5-pro
代码库导航 / 搜索 gemini-2.5-pro
、claude-4-opus
、o3
规划或问题解决 claude-4-opus
、gemini-2.5-pro
复杂 bug 修复或深度推理 o3
(专为高难度问题设计)
参考详细介绍后根据需求选择模型。
总的来说,Auto 模式对初学者而言是完美的起点,它会智能为你选择合适的模型,让你能够专注于学习 Cursor 的其他功能。因此我选择 Auto 模式。
三、用Cursor复现Alpha101
如果我用Cursor复现Alpha101,会按以下思路细化这三个步骤,结合工具特性设计操作流程:
第一步:用 Ask Mode 拆解任务(核心:用对话理清框架)
-
激活角色与提示词
在Cursor的Chat面板输入:
你是一名量化基金经理,帮我复现基于Alpha101论文的因子。你参考"Alpha101因子公式整理.md"文件, 想要在Alpha101_new文件夹里生成前20个alpha101的代码。生成代码时参考"facotr_utils.py"文件的算子。你要处理的基础数据是带日期和股票代码的muti_index的面板数据,无需解析公式意义,聚焦代码可复现性,明确每个算子的横截面/时间序列处理逻辑。基本因子值需要从akshare里获取。告诉我相关步骤。
- 用 @ 符号强化上下文
- 输入
@
引用本地存储的Alpha101论文PDF(或直接粘贴论文关键章节),让模型锚定原始公式; - 若参考github代码,用
@file
导入具体代码文件,提问:`@[github代码文件名] 该代码中计算因子1的逻辑与论文公式是否一致?差异点在哪里?
-
迭代优化输出
收到初步回复后,继续追问:
- “框架图中缺少数据输入层设计,能否补充多股票数据源的接入逻辑?”
- “算子.md中第5个算子未区分横截面/时间序列,需按论文补充处理方式”
直到生成符合预期的结构化文件。
第二步:用 Agent Mode 批量生成代码(核心:让工具自动执行编码)
- 导入文档并启动生成
- 勾选 Agent Mode 的“自动拆分任务”选项,让模型分步骤生成数据读取、因子计算、结果存储等模块。
- 对比验证与性能优化
- 执行代码后,若出现性能问题,在Chat中输入:
检测到大规模数据计算耗时过长,能否优化循环逻辑?
,Agent会自动定位并替换为向量化操作。
- 执行代码后,若出现性能问题,在Chat中输入:
第三步:用 Manual Mode 定向调优(核心:精准修改细节)
- 小范围代码替换
- 选中pandas操作的代码块,按
Cmd+K
激活Inline Edit,输入:将这段代码替换为numpy向量化计算,保持输出格式一致
; - 若需统一修改,用
Cmd+Shift+F
搜索所有pandas相关函数,批量替换。
- 选中pandas操作的代码块,按
- 数据逻辑修正
- 定位数据对齐的代码段,用
@
引用数据样例文件(如@data_sample.csv
),指令:基于该文件中的缺失值分布,完善当前的缺失值填充逻辑,优先用前向填充+均值填充组合策略
; - 用单元测试模块验证修改:选中测试代码,按
Cmd+Enter
运行,若失败则用@
引用错误日志,指令:修复该测试用例的失败原因
。
- 定位数据对齐的代码段,用
按照上述方式,重复操作以生成 101 个函数,随后针对每个函数进行定向调试,修复其中的 bug。
完成后执行 example.py 文件,即可生成 Alpha101 因子。其中,alpha_list 列表可按需自定义,但需注意需采用 “alpha001, alpha002……” 的格式进行设置。
这样既能发挥Cursor的AI辅助优势,又能通过人工干预把控复现精度,适合因子代码这类对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。
四、总结
本文围绕 “Cursor AI 辅助编程” 展开,核心内容是借助该工具复现 Alpha101 代码的全过程。操作中,每一步均通过@
符号关联前序文件(例如第一步生成的.md 文档→第二步编写的代码→第三步使用的测试数据),确保模型始终在完整上下文环境中工作。
从 Ask Mode 的 “提问 - 澄清”,到 Agent Mode 的 “自动执行”,再到 Manual Mode 的 “精准修改”,整个流程遵循从规划到落地的递进逻辑。其中,批量操作依托 Agent 的自动化能力高效完成,细节调整则通过 Inline Edit 进行定向修改,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。
生成的代码请参考下面连接: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tDmL5RCtCP7lAPPmwe52oQ
提取码:d2a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