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状态感知动量因子的完整代码实现及结果对比分析 前言 前两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市场状态感知因子设计的思路和流程框架,本篇我们继续尝试市场状态感知的动量因子的完整实现方法,并附上详细实现代码。 市场状态感知是有意义的探索。本次实验分别以CSI300、CSI500、CSI1000股票池为例,使用三组动量-收益窗口配对进行对比研究: 5日动量1日收益 20日动量5日收益 60日动量10日收益 实验结果发现: 在所有组别下,我们设计的市场状态感知动量因子均优于原始动量因子。 沪深300和中证500...
市场状态感知因子:方法论与实现指南(以动量&波动率为例) 前言 上一篇《自适应市场状态感知因子的构建》的文章中,我们提出了在因子层面构建市场状态感知因子的思路,不同于在模型层面对因子权重动态调整的因子择时方法,我们的设计思路希望在因子构建层面能够动态感知市场状态的变化。本篇研究继续上篇文章的思路,构建方法层面更加严谨,特别是动量因子及其线性组合形式的衍生因子,可以参照CAMP形式的构建方式构建具备市场动量感知的因子。虽然不是严格的数学推到,但是也尽量从逻辑层面尽量严谨。本篇主要以动量因子为例,...
--- 一、问题的提出:因子表现为什么不稳定? 做量化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:一个因子上个月还能选出一堆牛股,这个月突然就不灵了。你以为是因子失效了?其实很可能只是市场风格变了。 打个比方,这就像开车——你在高速公路上可以踩油门开到120,但进了市区还这么开,那就是找事了。动量因子也是一样,牛市里追涨杀跌没问题,但到了震荡市或者熊市,这套玩法就容易踩坑。 问题在于,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因子都是"一根筋"的——不管市场是涨是跌,是疯狂还是恐慌,它们都用同一套逻辑在选股。这就像不管春夏秋冬都穿同一件衣服,肯定有时候会不合适。 所以我们需要让因子变得"聪明"一点,能够感知到市场的冷暖,知道...